日報

新媒體業者等四類「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被中國官方納入「統戰」對象

刊登於 2016-07-05

中國統戰部宣布設立第八局。圖為位於大理灣橋鎮的周保中紀念館。
中國統戰部宣布設立第八局,將新媒體從業者等四類人納入「統戰」對象。

中共中央統戰部日前成立全稱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局」的第八局,將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和新媒體從業人員這四類人士納入「統戰」對象。統戰部表示,八局的工作是通過「政治引導」,把這四類人「更加廣泛地團結和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這是統戰部近11年來首次增設正局級部門。根據統戰部官方網站關於最新機構設置的介紹,統戰部目前內設12個局級機構,包括辦公廳、政策理論研究室、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辦公室和8個業務局。

這8個業務局分管不同領域的「統戰工作」,其中新設的第八局主要工作包括:「負責聯繫和培養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物,了解思想狀況,反映意見建議;開展相關領域工作調研並提出政策性意見;統籌協調有關單位,聯繫指導有關人民團體、統戰團體、社會組織等開展具體工作;承擔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關注他們的思想,關注他們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引導,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做到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

習近平,2015年5月中央統戰工作會議

去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留學人員、新媒體中的代表人士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工作。與此同時,中國當局推出首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首次將前述四類「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單列為統戰工作對象。

統戰部官方微信公號「統戰新語」則在去年8月和10月,先後推出《你是「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麼?》和《再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兩篇文章,顯示出八局的成立已醖釀多時。

該公號於7月4日又發布題為《這個七月,中央統戰部八局與您見面!》的一篇「解密」文章,稱上述四類人士「流動性大、分散性強、思想活躍、觀點多樣,有的甚至連人都找不着、面都見不上,一般化的工作方法很難對這些人起作用」。「統戰新語」因此建議,首先要「加強調查研究、摸清底數、掌握情況,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並「加強與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協調配合,特別是要努力培養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突出的代表人士隊伍,通過他們團結和聯繫廣大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明報解讀稱,這種「培養代表人士隊伍」的做法,沿襲了中共統戰工作的傳統,從一局到七局的工作職能中都能看到這種「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新媒體從業人員乃首次被納入統戰工作範圍,並且被官方明確為統戰工作的重點對象。

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平台的新媒體一直被中國當局視為需要重點監管的領域。主管中國大陸互聯網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於7月3日稱,已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要求新聞網站「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嚴禁「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絡平台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報道刊發」。

但在官方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中國大陸近年來許多社會事件均是通過社交媒體披露,進而引起輿論關注及官方回應,近期案例包括「魏則西事件」「雷洋事件」等。

此外,在全國人大二審備受爭議的《網絡安全法》之際,網信辦近期頻繁出手,先後通過召開會議及發布行業規定的形式加強網絡監管,包括要求各大新聞網站及社交平台集中治理網絡跟帖中的「有害」評論,以及發布《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 App 提供者對註冊用戶進行實名認證並保存用戶日誌信息60日。

12
中共去年公布的統戰條例中,共有12類人被列為統戰工作範圍和對象,分別是: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及其在大陸的親屬、華僑歸僑及僑眷,以及其他需要聯繫和團結的人員。

聲音

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繫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淨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

習近平,2015年5月中央統戰工作會議

八局成立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到底會怎麼樣呢?大幕已拉開,好戲在後面!

「統戰新語」公號文章

還不如把你們抓的人放幾個,那樣倒是給人感覺很有統戰的誠意。

中國歷史學者章立凡

統一戰線

簡稱統戰,起源於蘇聯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列寧,其核心是共產黨在政治競爭中掌握「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原則。因此判斷「形勢」,區別敵我勢力消長,洞悉各方力量分布與態度,對統一戰線的實施極為重要。根據毛澤東思想,「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之一。此論最早出現在毛澤東寫於1939年《共產黨人》雜誌的發刊詞。由於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原本已不把階級鬥爭當作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參考毛澤東的矛盾論)。但文革前幾年的「四清運動」到「文革」,毛澤東又極力宣揚階級鬥爭的進步性和必要性。1978年改革開放路線確立後,中共確認文革為「全局性錯誤」,連帶地「階級鬥爭」一詞也被避諱,不再被用來形容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均問題。但進入1990年代,由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傾斜,使得中國社會的所得分化再度受到重視。科研機構曾對此做出許多調研,但因為文革被否定所導致的禁忌,階級鬥爭不能再被提及,所以通行的詞彙變成「社會階層」。而這些由於專業、收入造成的新生「階層」成員有些並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如何確保這些成分能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策,變成重要的課題。一方面在實務上也必須重新用「統一戰線」團結「新階層」。中共在2006年11月新頒《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文件,是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繼續作為中共重要政策的範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中央統戰部明報國家網信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