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父親在生命中缺席,我們仍無法停止追求父愛,永遠像個孩子…...關於父親這種病

儘管父親在生命中缺席,我們仍無法停止追求父愛,永遠像個孩子…...關於父親這種病
Photo Credit: edward musiak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是完全瞧不起父親,或是只覺得父親可有可無的人,在已經回憶不出的過往中也曾會有過想要認同父親的時期。於是,那樣的憧憬,是一種企圖想要跨越過恐懼父親與愛父親的心情糾葛,是孩子想要抵達的境地。

文:岡田尊司

一直追求父親的孩子

父親是一種比母親更有影響的社會心理狀態的存在。父親之所以扮演如此重大的角色,不只是因為人類身上有著特異的進化經營能力,更是在農耕時期開始之後,與文明同時發展出來的關係。

當文明成為更具高度的東西,社會越是複雜化,而父親的角色應該要變得更大才是。儘管如此,父親的存在變稀薄的狀態卻不可諱言的是正在進行式中,與過去父親承擔的角色在社會的架構中被替換、被現實中的父親搶走也有關係吧。

例如,教育這個制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提供了複數而單一的父親,而且是擁有更具高度的知識與技能的父親替代者的組織。只要仰賴制度性教育的部分增加,作為社會與家庭的連繫橋梁的父親出場的機會就會變少。變得不是與父親一起遊戲、幫忙父親的工作,而是到學校或私塾去,向老師學習來得更有用。

相反的,若父親非要勉強自己教育孩子的話,那麼就會損及孩子與父親的適切距離,有可能會發生控制孩子的問題。曾幾何時,兼任工作上的老板角色也不稀奇的父親,也很少接受這樣的角色,父親與孩子相處的餘裕受到了限制。教育或產業的集權、大規模化,毫無節制地稀釋了父親的角色。賺取這些費用幾乎變成了父親唯一的使命。

然而,在孩子心裡對父親的需求,或許其實不如社會變動的那麼大。渴求缺席父親的心情,可以說反而是激烈的、渴望的那般強烈,也可以說在背後操縱了孩子的一生。

結果對孩子而言父母都是必須的。雙方各自都有他們擅長的關愛方式、專長的時期。在乳幼兒時期,母親的角色壓倒性的重要。忍耐力強、付出無微不至的照顧,父親終究是無法匹敵。

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親的角色也慢慢變大。首先是幫助孩子脫離母親,同時也教導孩子社會的規範與嚴酷。此外,在遊戲這件事上,父親擁有母親所缺乏的特質,刺激著孩子們的行動與求知慾。更進一步地從青春期到青年期之間,父親存在的重要性更是進一步地增加。作為引導孩子走向社會的導引者,扮演了保護者、教練的角色,有時候還扮演反面教師的角色。

受到這樣的父親後援的孩子,可以說是很幸運的。即便它還不至於是生存必要不可欠缺的東西,但是若擁有的話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比較有利。因此,孩子需要父親,當現實中的父親沒有作用的時候,就會藉著在心中塑造出理想的父親形象,來填補現實中的欠缺。

相較於與母親的關係與孩子存在的根本穩定息息相關,與父親的關係則與孩子朝哪個方向走的這種人生方向性、或參與社會的方式這部分的連結性很大。父親不論是模範也好還是反面教材也好,都是以自己自身的人生成功與失敗來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這麼做,或是不應該這麼做。

在現在,即使是完全瞧不起父親,或是只覺得父親可有可無的人,在已經回憶不出的過往中也曾會有過想要認同父親的時期。於是,那樣的憧憬,是一種企圖想要跨越過恐懼父親與愛父親的心情糾葛,是孩子想要抵達的境地。

不久後,對父親的憧憬會褪色,孩子與父親保持距離,開始獨自走自己的路,而那是朝向自我確立非常重要的一步。父親接受這個新的階段,靜靜地在一旁守護,孩子在有必要的時候才求助,就能順利地走向獨立自主。

然而若父親執著於自己的道路,把自己的願望而非孩子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自立的過程將受到阻礙,父親與孩子的想法、差異會擴大,將導致走向激烈的反彈。

即便如此,在某種程度的期間曾經擁有與父親正面關係的孩子,容易與年長者維持良好關係,也容易得到援助或抬愛。

不過,對父親的恐懼過強時,由於雙親的不穩定關係,使愛父親的感情被扭曲的情況下,孩子與父親的糾葛將無法跨越,那麼就會想要用對父親的敵意和輕視的態度來保護自己。這樣的傾向,不只是對父親,對所有的其他人,特別是對長者就容易變得很難相處融洽,或是會去反抗、無法信任他們。

對現實父親的失望感,促使孩子想追求與其完全相反的理想父親,或是想要變成那樣的人。然而孩子同時還是擁有想被現實的父親所愛,想認同父親的願望,在不知不覺中會變成與自己曾經憎恨的現實中的父親越來越像、越靠越近,自己都變成了那樣。因為無論是怎樣的父親,孩子都無法完全憎恨。還是會希望被認同、希望被愛。

為了克服父親的缺席

不過,幸運的是,父親的缺席或拒絕比母親的缺席或拒絕容易克服。與母親的不穩定關係,會連存在的基盤都將動搖,但與父親的關係通常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若是與母親的關係穩定,就算父親缺席或是與父親的糾葛很強,也不致於影響其存在的根基。

與父親的關係一般都比與母親的關係遠,影響或損害也因而相對的小。與母親的關係扎實,母親也發揮安全基地的功能的話,即使與父親的關係有些不穩定,其影響也較小。毋寧說應該要補償父親缺席,或是把現實的父親當成反面教材,追求理想的父親或是自己就企圖成為那樣的父親,把不利變成跳板的情況也不少。

然而若是母親自己本身就不穩定,或是母親缺席,與母親沒有建構起穩定的依附關係時,影響就變得很深刻。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沒有發揮安全基地的功能,就會產生改以依附父親或認同父親的情形。若父親的關心轉移到其他地方,或是從家庭消失,或不幸去世的話,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會比想像中來得大。